大健康产业曾是公认的 “蓝海市场”。当互联网红利逐渐见顶,房地产行业增速放缓,这个关乎国民生命质量的领域,凭借政策东风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,一度成为资本与创业者眼中的 “财富第五波”。回溯其蓝海特质的形成,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共振是核心引擎。
从政策维度看,“健康中国 2030” 规划纲要的出台为行业定下了长期发展基调,明确到 2030 年要实现 “健康产业繁荣发展”“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” 的目标。此后,《“十四五” 国民健康规划》《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》等政策密集落地,不仅细化了细分领域的发展路径,更从制度层面为大健康产业的规范化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。例如,2023 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》,通过优化管理体系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,直接降低了合规企业的市场准入成本,为创新产品开辟了绿色通道。
市场需求的爆发则更具颠覆性。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升,“治未病” 理念深入人心,健康消费从 “疾病治疗” 向 “全生命周期养护” 转型。数据显示,2021 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首次突破 10 万亿元,2023 年达到 13 万亿元,短短两年间增长 30%。这一阶段,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呈现 “全覆盖、多层次” 特征:年轻人追捧益生菌、护眼产品,中老年人依赖骨关节养护、慢性病管理服务,母婴群体聚焦产后修复与儿童健康 —— 这种多元化需求,让早期入局者几乎无需面对激烈竞争,即可凭借一款细分产品打开市场。
以山东竹云堂药业的发展为例,其 “筋骨康保健液”“明目保健膏” 等产品在蓝海时期的成功,正是抓住了需求空白。彼时,针对颈肩腰腿痛、视疲劳等亚健康问题的外用产品尚未形成饱和竞争,而竹云堂依托 “独家配方 + 全年龄段覆盖” 的特点,快速通过社区布局与线上渠道打开市场。这种 “产品精准匹配需求” 的模式,在蓝海阶段几乎是通用法则:企业无需过度投入营销,只需找准细分场景,即可实现快速增长。
蓝海时代的核心逻辑是 “增量竞争”—— 市场蛋糕在持续扩大,企业的首要任务是 “跑马圈地” 而非 “贴身肉搏”。政策红利降低了行业门槛,消费升级提供了市场空间,技术创新(如互联网医疗、可穿戴设备)则拓宽了服务边界。这一时期,无论是传统药企转型、跨界企业入局还是初创品牌崛起,都能在政策与需求的夹缝中找到生存土壤。